杭州手法
进入新世纪后,杭州实施“名城名校”战略,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市校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了市校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,实现了“名城”与“名?!钡摹傲觥薄J嗄昀?,双方本着“互相促进、共同发展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、讲求实效”的原则,在十个方面加强合作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一是合力推进浙大新校区建设,拓展了浙大发展空间;二是合力推进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,促进了和谐创业区域发展;三是合力推进三大新城三甲医院建设,有效缓解了杭州“看病难”问题;四是合力开展市校和校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,提升了杭州企业经济效益;五是合力推进杭州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,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;六是合力推进杭州市新农村建设,促进了新农村转型发展;七是合力推进和谐杭州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,取得了显著成效;八是浙大全面参与杭州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活动,发挥了“智库”作用;九是浙大全面支持杭师大,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;十是加大名师大家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,为杭州城市发展储备人才。实践证明,杭州与浙大是命运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。只有双方精诚合作、共同努力,才能早日实现浙大成为世界名校和杭州成为世界名城的“世纪之梦”。实施“名城名校”战略合作,发挥“名城名?!毙в?,既有利于名校浙大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,改善办学条件,创建世界一流名校;也有利于名城杭州获得更多、更好的智力支撑,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名城。
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
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要有良好的合作基础,同时在具体合作实践过程中要建立良好有效的机制与模式,形成良性循环。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联合大学长期以来在实践课程教学、学生专业实习与实践、实验中心建设、学术与科研、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合作实践,取得了成果,并通过实践探索馆校合作的机制与模式。
博物馆是为国家和民族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非营利机构,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社会提供知识、文 化、艺术等方面的公众服务; 而高校则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知识人才的机构,在提升民智、薪火传承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。近年来,博物馆与高校携手做事的趋势在加强,两者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人才优势,在学术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服务公众等诸多方面碰撞出了火花,并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。
1、渊源有自、水到渠成———双方的合作关系基础良好
两个机构或单位能否合作,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基础,或者性质相同,或者类型相似,或者业务有交叉,或者有相同的主管单位等等。首博与联大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类单位,但双方由于同处北京,均为北京市属单位,更主要的是双方在北京历史、文物及博物馆等诸多业务研究上有很多关联,双方科研业务人员的频繁交往推动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,人员之间的友好交往是两个机构能够长期合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。
2、共建共赢、服务北京———双方的合作实践成效显著
首博在 2005 年就已经成为联大应用文理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,之后的合作不断扩大。首博与联大的正式合作确定于 2010 年 4 月 14 日,首博与联大、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签约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,标志着首博与联大正式合作的开始。同年,首博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。
3、精准对接、高效协作———双方的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完善
首博与联大及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签约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,标志着首博与联大正式合作的开始。合作伊始,首博与联大及首师大就确立了初步的合作机制与模式。三方建立了以首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?;亟ㄉ柚傅嘉被嵊扇饺嗽弊槌?,各自代表本单位的相关部门,负责基地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制定、重大问题的决策、日常经费的使用及合作三方的协调工作。原则上每学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全体会议,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三方合作常务委员会,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。
4、深度融和、突出特色———双方的合作前景可圈可点
首博与联大这些年来的合作,既是一种学术交往的深度融和,更是一种人员情怀的体现,通过双方人员的不断努力与磨合,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模式,并随时根据双方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、完善和提升。而对于今后双方的合作,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,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,尤其是在服务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把双方的合作做强、做大、做深。
国外校企合作案例与启发
高校与企业携手合作,这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。然而,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较之我国有较长的历史,无论是从校企合作方式还是合作效益来考察,我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,特别是高校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高,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。为此,通过分析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功实践,探索适合我国高??剐F蠛献鞯挠行J剑⒔晟凭哂兄泄厣执笱е贫忍峁┯屑壑档牟慰?。
在国外,大多数高校不是直接创办企业的,但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却十分紧密,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路径选择:
1、以产业园区为依托,搭建校企合作平台。
产业园区作为校企合作最有效载体之一,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态化路径。它起源于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,斯坦福研究园的创立曾有效促进了“硅谷”的形成,有力推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盛,为大学与企业的联姻树立了典范。在此之后,日本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设立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区。亚洲的新加坡、韩国、印度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,从 20 世纪 70 年代也开始相继建立了大学产业园。
2. 以中介机构为纽带,构筑校企合作桥梁。
它是利用专门的中介组织来帮助高??萍汲晒虿到缱挠行肪?。如英国教学公司是由英国贸工部、环境部、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共同组建的中介机构,其目的是帮助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,推动高??蒲谐晒?,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。
3. 以衍生产业为契机,拓展校企合作领域。
该路径通过教育产业发展带动留学移民、出版传媒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、跨国合作办学等服务系统的组建和运营,促进并催生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的新业态。美国教育产业的产值目前已处于所有产业中的第 3 位,仅吸收留学生一项,其产值就处于所有产业中的第 5位。
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发挥高??萍加攀?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; 转变我国高校与企业经营方式,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;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都具有许多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1. 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产业结合的运行机制,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。针对我国许多高校直接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特点,为了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,可以参照类似于“剑桥大学服务有限公司”模式的学校无形资产经营公司,由无形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同企业进行贸易洽谈、签订技术合同,学校以投入的知识产权为限,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,无形资产经营公司可通过控股、参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。
2.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促进法律机制,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供有力保障。由于高科技产业是风险产业并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,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,在资金方面,单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是很难实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。
3. 充分发挥政府、企业、高校三方面优势,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,进一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。通过“官产学”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,即以高校参与为基础,以企业研发力量为主体,以政府层面为主导的三结合体制,把基础、应用、开发引导有效结合起来,建立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源、知识资本最优配置的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。
参考文献:
《城市决策论》,王国平,杭州出版社,2019
《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模式、机制的探索与实践———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实践与展望》,龙霄飞 白杰,北京联合大学学报,2018年04期
《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路径选择及启示》,帅全锋 高菲,继续教育研究. 2012年06期
编辑:蔡心蕙 蔡峻
审核:蔡峻